以案示法·防范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八(慈善)
【案件情况】
2022年,某“投资团队”负责人李某(化名)以“助力慈善、共享财富”为名,宣称其合作的虚拟平台有“专业团队操盘”“稳赚不赔”,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讲座大肆招揽。为博取信任,李某甚至伪造“会员证书”、虚构成功案例,吸引73名群众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然而,所谓的“数字产品”实为空中楼阁。平台运营不到一年便崩盘,集资参与人本金几乎“蒸发”。经查,李某团队通过虚假宣传、层层返利等手段非法吸储,造成实际损失近2000万元。案发后,李某被抓获,但其辩解“只是团队小角色”“金额计算有误”,试图减轻罪责。
【裁判结果】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李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终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典型意义】
1.警惕“高收益”陷阱:非法集资往往以“保本高息”“稳赚不赔”为噱头,公众应理性判断,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2.核实资质与合法性:投资前务必查验平台资质,避免参与未经国家批准的金融活动。
3.留存证据及时报案:若发现资金异常或平台失联,应立即保存交易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4.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组织或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均涉嫌违法犯罪,切莫因贪图利益走上歧途。
投资需谨慎,守法是底线。广大群众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理财,共同守护财产安全与社会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