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地方金融监管 筑牢风险防控坚实屏障
为切实维护地方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地方金融组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我市聚焦地方金融监管关键环节,以业绩考核、监管评级、规范整治、现场检查为四大着力点,构建“全链条、多维度、强约束”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推动辖区地方金融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以“业绩考核”为导向,压实风险防控责任。将风险控制指标纳入地方金融组织年度业绩考核核心体系,优化考核权重,建立“风险指标与经营指标双挂钩”机制。对担保代偿率、代偿追偿率、流动性覆盖率等风险指标设定“红线标准”。推行“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硬绑定”,将监管评价结果直接与机构高管薪酬、员工绩效总额挂钩,倒逼地方金融组织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
以“监管评级”为抓手,精准画像分类施策。按照监管评级工作指引,对辖内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定档、分类监管”。评级标准涵盖公司治理、合规经营、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多个维度,共6类28项指标,采用“定量+定性”结合方式,划分五个等级。针对不同评级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评级较高的,减少非必要检查频次,在业务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评级较低的,下发整改通知书,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力度。
以“规范整治”为重点,净化行业发展环境。制定规范整治工作计划,全面梳理排查辖内有关市场主体,确定规范整治重点名单68家。对登记住所无法联系的,列异一批;对违规使用地方金融字样的,引导其进行变更登记;对失联空壳机构,进行认定并挂网公示,公示期满后引导其完成“双变更”;对无资质开展金融活动,按照非法金融活动要求进行处置。
以“现场检查”为手段,强化监管震慑效应。优化现场检查机制,提升检查精准性和有效性,织密监管“防护网”。建立“清单式”检查模式,重点核查资金运用及管理情况、业务经营情况、内控管理制度执行等关键环节,避免“大水漫灌”式检查。实行“检查-发现-整改”闭环管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今年以来,全市开展现场检查15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0余项,下发整改通知书或工作提示10份。
皖公网安备 3413020200037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