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宿州市财政局(国资委)2024年四季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
(一)统筹财政资源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强化跨部门工作合力,凝心聚力组织收入,深入推进综合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效,积极拓展财政空间,努力增强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一是强化财政收支管理。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2.48亿元,增长0.4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2亿元,同比下降9.21%,非税收入完成81.28亿元,同比增长12.38%,税占比49.9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9.81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继续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支持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始终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充分保障“三保”支出库款,全市“三保”支出258.33亿元,同比增长8.67%,“三保”总体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坚决落实过紧日子。报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预算管理坚持过紧日子的通知》,着力构建政府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严控“三公”经费,2024 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预算同口径下降4.8%。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市本级部门专项业务费、公用经费分别压减10%和20%,将更多资金用于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三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支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市和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积极加大财政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104.75亿元,同比增长1.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4%。完善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统筹安排文明创建经费5000万元,支持道路、市容、环卫等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动态调整困难群体及特殊人群救助标准,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四是强化财政支农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和支出只增不减。全市财政安排衔接资金19.1亿元,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农田建设补助资金7.99亿元,支持建设31.7万亩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按时完成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任务,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资金6.92亿元。拨付种植业、养殖业政策性农保财政补贴资金2.46亿元,持续做好政策性农险工作。五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市本级安排实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支持“5512”产业工程、科技创新、现代物流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落实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36条”措施。实施政府采购支持政策,持续采取预留采购份额等举措,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全年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占全市政府采购规模比例达78.2%。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0亿元,政策红利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加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四大消费领域资金2.39亿元,带动消费约16亿元;发放消费券4782万元、带动消费约11亿元。六是持续规范债务管理。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实,聚焦更好地发挥政府性投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新增债券51.26亿元、支持92个项目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总投资规模近529.2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1.37亿元、推动“两重两新”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92亿元、支持24个项目建设,加快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资金使用,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建立“631”债务偿还机制,强化地方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加强政府法定债务还本付息管理,坚持“一地一策、一债一策”,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七是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施零基预算,实现财政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提质增效。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推进绩效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开展2023年度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实现四本预算全覆盖,选取政策和项目18个,涉及财政资金12.76亿元。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推动惠企政策直达直享和在线办理,“免申即享”直达资金7798.22万元,惠及703家企业。扎实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完善信息公开,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保障政府采购资金支付效率,规范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落实2024年度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加大会计和评估监督检查力度,持续严肃财经纪律。推进闲置国有资产盘活,采取调剂使用、转换用途、置换、出租、市场化处置等方式积极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活利用。
(二)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市属企业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国企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926.83亿元、同比增长5.2%;负债总额2418.16亿元、同比增长3.7%;资产负债率61.6%;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1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二是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市委深改委印发《宿州市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改革进程。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市属企业董事会各类专门委员会并规范运行,加快推动市属企业监事会改革工作。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度化长效化,全面深化“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市属企业机构设置及人员招录等工作。三是国资监管效能提升。不断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国资委—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三个层次的监管体系。分类开展授权放权,扎实推动高效监管。持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待遇管理机制,“一企一策”确定年度考核目标,实现“真考核、严考核”,全面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实行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市属企业内部薪酬管理,规范工资分配秩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健全国有资产监督体系,推动国资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发力,不断净化优化市属企业良好政治生态。持续推进产权登记工作,加快实现企业国有产权信息登记全覆盖。持续深化穿透式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四是国资布局优化调整。分批次分阶段稳步推进实施市属企业新一轮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前两批次34家市属企业(含各级子企业)重组整合基础上,结合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市属企业的深化改革和重组整合,完成20家企业产权重组、理顺党组织和人事等关系、13家企业清算注销、2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完成市文旅集团、市水投公司两家专业化公司的组建和市场化运营。组建市国控集团,打造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市属企业转型升级,围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累计投资安徽佳力奇等新兴产业项目金额超过4亿元,将30个信息化项目(约4.15亿元)划转至市大数据公司统一运营,推进市大数据公司“科创飞地”建设运营。加强与央企、其他国企合作,新增与央企签约项目12个、协议投资额约119.9亿元。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撬动引领作用。先后设立3只产业投资引导母基金,总规模达30亿元;已参股设立子基金6支,总规模9.075亿元。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瘦身健体”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市属企业四级及以下管理层级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三)金融服务助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持续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面强化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一是存贷款指标增长保持平稳。2024年,全市贷款余额达到3730.83亿元,较年初增加291.87亿元,同比增速8.49%;存款余额4027.97亿元,较年初增加316.62亿元,同比增速7.72%。余额存贷比92.62%,新增存贷比92.18%。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315场次,参加企业4515家,实现授信217.93亿元,发放贷款212.91亿元。落实重大项目融资要素常态化调度保障机制,向各金融机构推荐9批次重点企业和项目63515个,推进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对接,完成授信1582.43亿元,贷款余额820.9亿元。全力支持企业贷款投放工作,至12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99.12亿元,增速14.85%,比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6.4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35.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6.25亿元,本年增速24.81%;制造业贷款余额290.64亿元,增速15.38%。持续深化金融创新,本年共为381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13.84亿元,为6028家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业务153.88亿元,新投放“园区贷”业务218笔9.29亿元。持续深化金融合作,市政府与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未来5年内提供不低于460亿元的意向融资,支持我市多个重点领域建设,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担保支持发展能力。整合资金、业务、政策资源,构建再担保体系,积极发挥再担保“增信、分险”作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担保服务质效,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牵引和资源撬动作用。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力度,2024年,全市新增再担保业务94.18亿元、科技担保业务14.29亿元、农业担保业务35.5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1万户。全市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0.69%,累计减省企业融资成本4092.93万元。四是强化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把稳金融企业登记注册“入口关”,对企业设立、股权变更等准入环节,开展穿透性审核6次。守牢地方金融组织机构“检查关”,组织开展现场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到位。突出非法金融活动线索“摸排关”,防范金融信息广告夸大、虚假宣传等隐患问题。五是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按照上市挂牌融资“5255”工作规划,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不断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8月28日,安徽佳力奇先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实现我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现全市共有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辅导备案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602家,其中股改企业129家,实现直接融资110.065亿元。六是强化金融风险排查处置。开展“伪金交所”、产权交易场所风险专项整治。扎实做好防非宣传教育,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落实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压实行业监管和监测预警责任,进一步强化非法集资预警,维护社会稳定。实行金融风险排查责任制,强化涉非风险排查处置。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坚决遏制涉非新发案件。大力开展涉非陈案化解,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