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州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宿州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及五年来财政运行情况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市财政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圆满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
全市财政收支及平衡情况:
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4417万元,为预算的112.3%,比上年增收60988万元,增长28.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074万元,为预算的115.9%,比上年增收34177万元,增长28.7%。
财政支出:全市财政支出717405万元,为预算的108.6%,比上年增支210866万元,增长41.6%。
财政平衡: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3074万元,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599930万元,上年滚存结余44289万元,调入资金103万元,预算收入总计797396万元。全市财政支出71740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000万元,预算支出总计725405万元。年终预算滚存结余71991万元,其中结转下年68184万元,净结余3807万元。
市本级财政收支及平衡情况:
财政收入: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75351万元,为预算的112.1%,比上年增收16497万元,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834万元,为预算的118%,比上年增收7388万元,增长24.3%。
财政支出:市本级财政支出110393万元,占预算的96%,比上年增支42613万元,增长62.9%。
财政平衡: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834万元,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84778万元,上年滚存结余12474万元,预算收入总计135086万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10393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000万元,预算支出总计118393万元。年终预算滚存结余16693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6015万元,净结余678万元。
2008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是:
――财政收入增幅快、质量高。全市财政收入增幅快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地市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在全省17个市中的位次由上年的第13位上升至第6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全市财政支出连跨60亿元、70亿元台阶,达到71.7亿元,支出增幅居全省第3位。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教育、卫生、三农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其中教育支出26.1亿元,增长45.3%;医疗卫生支出6.6亿元,增长89.3%;农林水事务支出7.4亿元,增长60.1%,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效益更加显著。
――“三农”投入显著增长。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方面各项支出达452829万元,比上年增加108074万元,增长31.3%。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71200万元,人均受益133.5元,安排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2048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安排农村教育资金188855万元,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资金32278万元,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安排农村社会保障资金18103万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352万元,治理土地面积7.9万亩,支持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企业。
――民生工程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全年拨付18项民生工程资金123669万元,惠及400多万人,重点解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路村村通、住房困难保障等同人民群众相关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全市财政部门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筹措和安排各项资金,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和建立中小企业发放风险补偿基金14200万元,争取省追加预算内建设资金35586万元,发放石油价格财政补贴444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5154万元。争取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园区发展贴息资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家电下乡、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扶持资金、煤电增产增供补助资金、活动资金贷款贴息、创新基金等专项资金24631万元,办理企业退税6197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全口径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快资金拨付进度,预算执行率进一步提高。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直已有76个单位实现网上集中支付,2008年集中支付资金63720万元,比上年增长31.7%。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5848万元,节约资金4812万元,资金节约率16%,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首批22家单位纳入收缴管理系统。
(二)五年来财政运行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较大、税收政策增减因素较多的五年,同时也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到财政方面最集中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组织收入,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全力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1、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质量显著提高。过去的五年,财政收入增长进入历史最快时期,由2003年的11.7亿元连续跨越15亿元、20亿元、25亿元台阶达到27.4亿元,剔除取消农业税因素,年均增长26.4%,大幅度快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质量也明显提高,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59%提高到2008年的83%,提高了24个百分点,工商税收年均增幅26.9%,与此同时,县(区)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县(区)收入19.9亿元,五年间年均增幅24.7%。
2、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逐步优化。2004-2008年间,全市财政支出分别为239868万元、262165万元、396116万元、508459万元、717325万元,年均增幅29.8%,比财政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明显注重民生,明显向社会公共领域倾斜,完全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教育、科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公共安全支出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分别为38.6%、69.2%、61.4%、57.9%、57.1%、25.2%。五年间累计投入资金33000万元,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66.8万平方米,市本级财政投入3200万元建设的市博物馆,投入1000万元建设的市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建设的宿城一中学生公寓,实验中学学生公寓,二中、六中、体育中学操场改造等一大批社会公益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实施科技强警,市本级财政共投入资金8109万元,支持政法部门建立信息网络,添置了警用设备。投入1000多万元,为消防队购置了消防器材等设备,添置了消防车辆,处置特大火灾和处理暴力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财政安排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61586万元,4.66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取了养老金,32万人次按时足额领取失业金,80万人享受工伤、生育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安排,五年间共安排资金106837万元,478万人次享受低保对象生活补助,72868名困难群众享受再就业补助,22378名优抚对象提供了生活和困难补助,1156名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及退休保障政策得到落实。五年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城市建设及维护资金57039万元,支持了城镇路网、城市生态绿化工程、垃圾处理厂、公园、广场、污水处理管网、小街小巷改造、公厕的建设,支持了城市道路保洁,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行政及政法机关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五年间全市财政共安排行政及公检法经费390615万元,年均增长35.2%,在预算安排上,首先保证了个人经费的足额安排,除正常的晋档晋级外,兑现了工资改革中央出台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及省批准的工作性补贴、生活性津贴。从2004年起,凡是国家和省出台政策规定的个人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供给,并逐年扩大了住房公积金及医疗补贴的计提基数,提高计提比例,每年增加支出达1200万元左右。在个人经费足额保障的同时,财政预算安排的财力,确保了政府职能的较好实现,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4、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推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五年来,围绕着“861”工程、工业三年倍增工程的实施,争取中央、省预算内基建投资106638万元,实施项目184个,重点支持了奎濉河治理,加固中小型水库,新建电灌站、机井、桥梁,优质粮食基地、退耕还林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农机装备更新改造、村村通工程、新建燃气公司、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水管网、运粮河综合治理、环保节能工程、丰原生化乙二醇项目、安特生化循环经济项目、服务业发展等一大批事关我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21850万元,重点支持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管网、农机示范推广、种子商业化、小规模肉牛养殖、青年农民培训等项目,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争取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皖北地区发展资金、“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煤电增产补助资金、工业园区发展贴息资金、节能奖励资金、农业产业化企业扶持资金35209.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我市工商企业的发展。拨付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6952万元,确保了成品油提价后农民用油及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的正常运行。设立了节能减排、流通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工业三年倍增”专项基金。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安排资金5200万元,为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积极支持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安排招商经费保证了招商活动的开展和招商项目的编制论证工作。筹资2000万元与省担保集团共同组建省担保集团宿州分公司,筹资7000万元,组建了宿州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各县(区)也都筹资成立了担保公司,有效地缓解了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5、财政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三农”投入进一步增加。一是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直接减负近10亿元,人均年减负144.2元。二是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从2005年起对涉及农民补贴的各项资金实行了“一卡通”发放形式,财政部门直接将补贴打到农民卡中,到2008年底,补贴项目已达29项,全市累计发放农民补贴资金17.8亿元,人均补贴333.8元。三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以及市县区安排资金131亿元,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富民工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财政扶贫、动物检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保等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五年来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78个,增收粮食8000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300元。
6、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07年开始全市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拓展实施了18项民生工程,两年财政共筹集民生工程资金19.73亿元,惠及城乡居民400多万人。其中向195340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生活补助1.58亿元,向33448名“五保户”发放补助6935万元。向3716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发放补助1400万元。组织全市430.6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两年补助72万人,医疗补助3.98亿元。组织全市38.93万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1745人次领取医疗补助2364万元。向37.77万人发放医疗救助金2857.3万元,向1221名重大传染病人、234名艾滋病人发放医疗救治金和生活补助263万元。投入4651万元修建33所乡镇卫生院,367个村卫生室,8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改资金24900万元,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49.7万平方米。建成31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109.8万元向11974名农村计划生育奖扶对象发放补助800万元。完成18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向24105名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4760万元,向1618名水库移民发放奖扶资金97万元。投入1550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1032.8公里,向低收入家庭5705户发放廉租住房补助2925万元,安排34万元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400例。
7、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分配关系更加清晰。2004年,按照省政府决定我市推进两项财政体制改革,一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是省将收入目标、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项目申报、债务偿还、工作部署等直接到县。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乡财县管”改革。主要内容是以乡镇为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财政管理模式。规范了乡镇收支行为,增强了乡镇财力保障,遏制了乡镇债务的发生。为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体制,2005年又按照省财政要求调整和完善了市对桥区财政体制,将其统一纳入市级财政管理,有效地调动了市、县(区)两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8、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市级预算供给政策,合理提高市级预算保障水平。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其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收支统筹安排。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预算,预算编制进一步贴近实际。二是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直54个部门,168个预算单位预算内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76个预算单位实行网上集中支付,五年实现集中支付资金209599.4万元,年均增长24.2%,进一步强化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三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领域和范围,由原来的物品服务采购进一步扩大到市政重点工程的采购。五年来实现政府采购90945万元,节约资金14652万元,资金节约率14%。四是推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了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全新管理模式。五是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平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清查,全面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分布、结构和状态,为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督管理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六是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省、市、县(区)、乡镇四级财政网络互联的财政信息高速公路,20多项信息管理软件投入使用,为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财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财政改革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收入总量靠后,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财政增收的基础仍很薄弱;二是财政自给能力不足,支撑力十分脆弱;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偿债压力十分沉重。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全市财政工作目标
未来的五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也将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双千亿、双翻番”的发展目标,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主线,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以服务宿州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政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今后五年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财政职能进一步发挥。根据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税收、预算、贴息等多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好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进一步加大对事关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关系民生的事、办建新机制制度的事”的要求,保重点、保急需,把资金用在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等预算制度,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逐步推行“公务卡”制度,规范公务消费行为。
――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强化预算管理,着力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均衡性。加强财政绩效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的管理,形成完备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财政监督进一步到位。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制度,促进监督与管理融合,努力构建制度健全、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的财政监督新机制。
三、2009年预算安排
2009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安排落实好2009年的财政预算,对于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市政府编制的2009年预算草案安排如下:
全市预算:全市代编预算总收入计划3070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2%。
市本级预算: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84400万元,比2008年收入完成数增长12%以上,增收9000万元。
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225万元,加税收基数返还3421万元,省体制补助21601万元,转移支付补助4000万元,桥区上划收入1400万元,补助下级430万元,市级可用财力6921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3695万元,增长24.7%,支出预算安排6921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3695万元,增长27.4%,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2009年市级预算安排的主要考虑是:
1、足额安排财供人员工资,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2009年,市级预算安排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和各项津补贴、地方津补贴、离退休费用2141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1.4%,增加3780万元。其中地方津补贴2700万元,两年晋档400万元,增人增资500万元,新增离休人员经费补助130万元。
2、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09年支持“三农”项目安排16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98.8%,增加795万元。主要是动物防疫、农业保险、农田水利的市级配套资金。
3、增加事业投入,支持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9年科教文卫项目安排96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63.3%,增加3720万元,主要安排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科技奖励资金、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安排因计提工资基数扩大增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因统筹标准提高增加的离休人员的统筹医疗费。
4、增加城建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2009年城建资金安排206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3%,增加620万元,主要安排增加垃圾处理、城市规划编制资金,其中城市规划编制增加400万元。
5、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支持经济发展项目资金安排798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8.3%,增加3746万元。突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安排增加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编制和前期工作费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治理资金、购房补贴资金、招商引资经费。
6、增加专项经费的安排,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2增加对公益性事业专项业务费安排,职业教育、疾病防治、园林养护、公交补助、信访,信息化建设、平安宿州建设专项业务费明显增加。
四、把握机遇,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
为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研究财税政策,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政策机遇,进一步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有效应对严峻形势,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要一如既往地高度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按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研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不断分析我市经济运行态势,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惠农补贴、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的资金并做好落实工作。
(二)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保持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税收政策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收入分析,细化征管措施,做好税种监控,在抓住重点税源和骨干企业的同时,做好小税种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保持财政收入的平稳,防止大起大落。
(三)支持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持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是在认真研究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市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同上级财政厅的联系,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跟踪了解政策动态,抢抓机遇,争取和安排好各项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安排必要的项目前期费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利用好财政贴息、项目补助、节能减排等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四是进一步加大支持招商引资的力度,做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的兑现工作。五是继续增加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支持工业扩张战略的实施。六是继续支持开发区建设,促进其加快发展。七是落实好市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若干规定,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八是使用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九是落实好种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涉农补贴政策,继续支持新农合、农业保险等工作,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拉动内需。十是落实好各项税收调整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刺激经济发展。
(四)加快支出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在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支出增长继续向民生倾斜,把财政资金用在支持企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等预算制度,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树立厉行节约的理念,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人车会话等一般性开支,会议、公务购车、出国(境)经费实行零增长。强化公务支出管理,开展“公务卡”制度试点,规范公务消费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制止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五)强化民生工程资金管理,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去年实施18项民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民生工程项目,在全省实施28项民生工程。为确保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民生工程的配套资金,切实加强民生工程资金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及时拨付各项民生资金,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实、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
(六)加强财政监督,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包括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等内容的财政监督机制。监督方式逐步转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监察相结合,监督手段逐步趋向信息化、科学化,实现财政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做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行为,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合规、有效。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推进宿州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宿州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09年2月18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