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29/201909-00026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务公开网
成文日期: 2019-09-05 发布日期: 2019-09-05 17:08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中期评估】市财政局(国资委)十三五中期评估总结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中期评估】市财政局(国资委)十三五中期评估总结

来源:市财政局(国资委)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19-09-05 17:08 编辑:财政局

一、“十三五”宿州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财政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一是创新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徽省率先系统推进全面改革试验,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有利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激发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布局叠加。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战略深入实施,省连续出台加快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南北结对合作,战略叠加效应持续释放,有利于我市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有效需求快速增长。国家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省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将陆续出台更多促进消费升级、简政放权、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释放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打造发展新引擎。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具备比较优势。产业调整和空间重构深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业融合与集聚发展趋势增强,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五是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济祁高速等建成通车,郑徐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我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六是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宿州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基础更为扎实,发展条件更加坚实,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开始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新阶段。

根据《中共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宿州主要经济指标聚焦“保八争六、争先进位”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可比价),到2020年达到2000亿元,努力向2200亿元冲刺,总量进入全省前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45:38.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大幅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决定财政。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财政的稳定增收,财政保障能力随之显著增强。

(二)财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按照财税改革目标,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税制度基本建立。一是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等重点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二是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实现税制结构的优化。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完成“营改增”。完善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政策,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和房地产税,进一步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核心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进一步健全,并拥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收入、管理支出、平衡收支的权力,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严格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求,对5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认真填写资金投入产出绩效表。使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政府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管理和监督监管全过程,切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将步入中低速阶段。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同步复苏”的局面有所改变,全球经济呈分化走势,且经济复苏存在下行风险;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逆流而动,全球贸易争端风险与日俱增,给经济复苏、贸易和投资回暖带来重大挑战;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也呈现波动态势,短期内将给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带来挑战,长期则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战略性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进入经济增长趋向中低速、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涨幅相适应,财政收入保持较低增幅也将成为常态。

(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一是煤炭产业发展增长面临需求疲软和环保约束双重压力。二是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巨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愈加明显。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砀山、萧县、灵璧、泗县等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还有萧县暂未出列,且县区全部作为农产品主体功能区,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势必会延滞我市正在加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未来2年财政偿债支出压力陡增,财政实际可支配财力很难实现较快增长。宿州虽是劳动力资源输出大市,但本地企业用工依然短缺,本地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四是产业结构不优。一产比重过高,二产工业不强,三产质量不优的基本状况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五是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财政投入压力巨大。

(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是结构性减税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稳定增收预期下降。我市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比重较高,全部“营改增”后对财政增收带来较大冲击。目前我市非税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年收入40多亿元。预计未来不仅很难实现增收,而且极有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二是新增刚性支出不断涌现,财政平衡压力巨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前实现全面脱贫等改革攻坚任务,都需要有充裕的财政资金支持,叠加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势必会对未来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综合分析,未来2年仍是宿州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备加快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有利条件。在多年来快速发展蓄积的潜能和物质基础上,我们有条件乘势而为、加快发展。

二、“十三五”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财政改革发展实际,“十三五”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管理绩效,为打造四个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

(二)主要目标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通过对“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分析,在全市GDP年均增长9%左右的情况下,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将超200亿大关,争取向230亿元冲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至10%以上,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2.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随着我市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和上级转移支付规模的持续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财政支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支出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财政支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发展、保障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财政支出政策更加完善,支出绩效显著提高。

3.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更加规范,税收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更加清晰合理,实现财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让财政工作在法律框架内和科技手段上安全高效规范运行。

(三)主要任务

1.支持经济稳定发展。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全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重点支持一批转方式、调结构、管长远,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促进经济持续提质增效。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采取有力财政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城市发展理念,促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能级,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加强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3.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完善财政民生投入机制,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办好一批惠民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基本民生问题。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供给侧发力,把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发展新体制上,促进发展动力顺利转换。提高财政质量效益。把质量效益作为财政工作的生命线,财政收入上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保持收入可持续。财政支出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落实“约法三章”,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整合项目、压减一般、不随意开口子等方式,集中财力办大事。全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和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设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税体制机制。

三、“十三五”宿州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围绕财政收入质量,积极培育厚植财源。加强财政形势研判和财政收支分析,加强税收监测分析,全面掌握税源,积极培育和涵养财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加强财政收入入库管理,保持收入可持续。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机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依法依规减轻企业负担。

(二)围绕发展重点任务,统筹做好预算安排。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做好支持保障,是财政部门的首要职责。一是积极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置,努力放大预算支出效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二是优先保障改善民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基本民生支出需要,确保33项目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支出预算不留硬缺口。三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全面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16年起,市县财政坚持新增财力的20%和盘活存量资金的50%用于专项扶贫。四是倾力保障各项重点改革。坚持把支持改革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遗余力予以保障,确保各项重点改革支出需要。

(三)围绕财政预期管理,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坚持执行“开门编预算、绩效为导向、上门搞服务”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一是加强收入预期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熨平经济波动周期,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为保证收入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财力支撑,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收入预测机制,全面掌握财源,持续加强征管,力争应收尽收,实现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本级预算安排支持企业发展、重点项目等专项资金,除后奖补等需要延期兑付外,其余专项资金原则上要在上半年完成拨付。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原则上应在20日内分解下达到位。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实现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完善据实结算项目支出方式,探索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等方式加快资金拨付,避免年终集中列支。完善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新增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牢固树立“五个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支持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五大政策”,着力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有效投入。遵循创新发展理念,把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到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发展新体制上。遵循协调发展理念,加大对农村和小城镇发展的扶持,加大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绿色生产、消费模式的支持引导,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的投入。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加大对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建设的支持等,积极引导外贸转型升级,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遵循共享发展理念,加大对脱贫攻坚工程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守住民生底线,引导人民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聚焦发力“调转促”,加快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围绕“调转促”,跟进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按照“一个专项,一个办法”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全面加强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采取财政贴息、后奖补等方式,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着力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采取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等,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支持效果。三是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步推进营改增扩围,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企业改制重组、个人住房转让和非货币资产投资、失业保险费率调整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各地已经出台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上可继续执行。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对所有新登记注册企业一路绿灯,免征企业开业前的一切行政性收费。

(五)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支持脱贫攻坚。一是精心实施民生工程。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稳步提升财政民生支出比重。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精准帮扶,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对新增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项目,强化目标管理,逐级压实责任,严格督查调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创新民生投入管理,鼓励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模式,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民生服务领域。完善民生工程管养机制,推动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和运营机制,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二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积极贯彻国家和省市扶贫工作部署,围绕 “123456”行动计划,坚持从供给端发力,持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实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研究制定财政“兜底”脱贫政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按期全部脱贫,四县一区全部摘帽。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六)围绕深化财税改革,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准确把握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时间节点,紧扣预算、税制、事权和支出责任三大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算信息全面公开。建立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增强预算支出安排的精准性。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公开。二是推进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衔接。推进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必须要与财政规划相衔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超收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短收则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三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四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动态监控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综合债务率等预警指标。对列入风险预警名单的高风险地区实行重点监控,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投融资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和效率。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运用开发性金融、企业债券等形式融资,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四、“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十三五”财政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科学、全面、辩证地看待当前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改革、惠民生大局,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基础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增强政治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将全体财政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把牢政治方向,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 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增强核心意识。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把握省里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财政厅的工作部署,密切联系实际,精细谋划,精准对接,确保既不“撞车”违规操作、又不“刹车”等待观望,更不“误车”坐失良机,确保全市财政管理工作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三是增强看齐意识。要向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和规划指导看齐,加强对相关会议精神和政策规定的落实推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抓落实,再好的规划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要持续叫响“狠抓落实、实干兴宿”的时代强音,围绕规划目标,明确实施责任,量化工作落实,持续扎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要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四是增强大局意识。要进一步站位高远,统揽全局,在执行好上级决策部署的同时,要正确精准领会领导意图,合理将各项政策落实结合当地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解读规划,进一步统一全面认识,增强自觉实施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形成同心协力顾大局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一是继续学习贯彻《预算法》、《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等财政法规,进一步规划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相互协调、统一规范的财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严格预算管理程序,规范预算审批行为,增强预算约束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和发布监督,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清理。三是坚持依法行政。以健全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和集体讨论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规范执法权限和程序,组织开展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卷的评查,重视审计整改,强化制度约束,规范财政工作。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运行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提高财政干部法律素质。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一是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体制。研究建立符合市财政局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能够有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管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架构。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推广要求,以信息系统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并推广基于统一业务及技术规范的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将主体业务应用纳入一体化管理,建成市、县财政内部、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财库银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我市财政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使信息化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二是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完善健全信息安全制度体系,建立职责明确、执行有力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将财政业务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工作列入常态化。定期开展核心业务系统应急演练。

(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一是深入推进财政公开。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重大项目财政投入情况、收费项目及财政行政审批事项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公开。定期将财政年度预、决算情况向人大会议做专题报告,向社会公开。将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等财政业务办理的流程通过发送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栏及政府网站进行公开。各项惠民资金申报、管理、发放、到户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强化财政全程监督。改变事后监督为全过程监督,实行事前审核监督预算编制,事中监控预算执行,事后实施重点检查。结合财政一体化信息建设,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整个财政资金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控。依托网络办公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内部协作、推动信息共享,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具体项目资金审核拨付均建立网络数据库,实现财政资金运作的全程动态查询,提高监督水平。完善监督结果信息披露制度,对查处的严重违纪违规案件进行公告和通报。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努力转变作风。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财政思想建设、财政业务建设、财政作风建设、财政队伍建设实际,全面把握从严从实的具体要求,切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财政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锤炼工作作风、保障财政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上率下、以知促行,强化问题导向,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思路上清晰、落实上有力,带头学习提升,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整改落实,以坚定的信念、决心、行动作出示范引领,推动财政系统政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服务意识。继续开展好“不学习、大培训、大调研、大督查”活动,加强政治和财经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定力。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和现代财税政策研究,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谋划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加强主题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切实增强争当“四个自觉” 模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强化守土有责意识,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嵌入财政工作全过程,时刻牢记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快捷高效的效能和高度自觉的行动,全力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添砖加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